侯耀华从李富春外孙处借走一台相机,却迟迟不还,蔡畅感觉不对劲
相声大师侯耀华的同学李勇身份不凡,其母为李特特,乃李富春与蔡畅夫妇的独女。
蔡畅自小便对女儿及外孙的教育要求严苛,始终秉持着高标准的原则进行培养。
一次,侯耀华访李勇家玩,瞧见一台相机,对小孩而言颇为新奇。他忍不住摆弄,很快便喜欢上了,走时仍不舍,便直接向李勇借走,带回家继续玩。
李勇自幼受教要慷慨,因此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。侯耀华满心欢喜,拿着相机便离开了。
外婆蔡畅回家后发现相机丢了,李勇爽快承认是侯耀华借走了。蔡畅未多言,只嘱咐李勇记得取回,李勇应声点头。
但时间流逝,相机仍未归还,蔡畅心生怒气,担心李勇在撒谎,或许相机已被他摔坏,因惧怕惩罚才假称被他人借走。
因此,她命令李勇务必将相机完好无损地取回,不得有任何变动。
李勇焦急万分,多次向侯耀华索要相机未果,对方总是拖延。无奈之下,他只得求助好友张寰,一同商讨解决之策。
张寰深知侯耀华性格,软肋无效,非得采取强硬手段不可。
他们上门索要相机,否则将告知大人。侯耀华磨蹭半天,只拿出一堆零件。原来他已把李勇家的相机拆了,因小孩破坏力强却不会修复。李勇只能拿零件向外婆交代。
蔡畅听完事情经过后,并未严厉批评他。她认为相机损坏无碍,关键在于孩子诚实未说谎,这点让她感到满意。
据此可知,蔡畅同志极为重视孩子们的思想品德教育。
【勤俭节约】
蔡畅与李富春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相识,两人边学习边打工赚取生活费和学费,生活清苦,却也因此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。
李特特作为他们唯一的女儿,自幼便深刻体会到母亲勤俭节约的品质,这一习惯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蔡畅常向女儿回忆年轻时当老师的经历,15岁便外出工作补贴家用,尽管薪水不多,却也足以维持生计。
她身为小学老师,需着装得体,但仅有一件体面旗袍,无力购置新衣。因此,她白天着此旗袍授课,夜晚即洗净晾干,次日复穿。
这是在向女儿传达,要珍视这辛苦得来的生活,并非抱怨,而是提醒她切勿虚度光阴,不可浪费。
但年仅7岁的李特特并不懂这些,只因爱美的天性,她被一条漂亮小裙子吸引,久久不肯离去,蔡畅明白,女儿渴望拥有那条裙子。
许多父母或许都遭遇过类似情境,最佳应对方式往往是直接带走孩子。即便李特特满心不乐意,蔡畅仍强行将她拉走了。
小孩烦恼易逝,蔡畅为哄李特特,亲手缝制小裙子。李特特收到后欢喜万分,前事尽忘。日后忆及,只觉那是段温馨美好的记忆。
蔡畅儿时常穿哥哥姐姐的旧衣,因此对能拥有一件新衣感到非常开心,这反映出她一直以来都过着非常节俭的生活。
【公私分明,自食其力】
新中国成立后,蔡畅夫妇均任要职,虽获配吉普车,但蔡畅认为工作有专车,生活用车少,一年难用几次,遂将车退回,避免浪费。
蔡畅告诫女儿与外孙,务必做到公私分明,未经许可,不得擅自使用公车,严禁利用公车处理私人事务。
外孙李勇正值顽皮时,对帅气汽车满心向往,执意要乘车出游。蔡畅对孙子的恳求不为所动,耐心解释这是爷奶的工作用车,家中不适用。
李勇虽对工作的具体模样懵懵懂懂,却已隐约明白这辆车是专用的,不能随意驾驭。
李勇由蔡畅抚养长大,但蔡畅从不溺爱,始终注重培养他的自主能力,鼓励他自己完成家务,与一般的隔辈亲老人截然不同。
自小学起,李勇便踏上了寄宿之路,蔡畅虽时刻牵挂,但深知适时放手更为关键,致力于培养他的独立自主能力。
【继承革命遗志】
李特特幼时便已涉足革命事务,只是当时年幼,未能全然理解其中的深刻意义。
1928年,四岁的李特特赴上海与母亲相见,满怀憧憬地以为能在新家共度幸福生活。然而,现实远比孩童的想象复杂得多。
在上海,他们面临重重危险,新家成了地下组织的联络点。为执行任务,蔡畅一家频繁搬家、更名。年幼的李特特在母亲保护下,屡次化险为夷。
尽管年幼的她不懂母亲异样举动,但在母亲指导下,从小就养成了细心且警觉的习惯。
后来,母亲偶尔会吩咐她做些事情,儿时她觉得颇为有趣,待年长后才恍然明白,自己其实也在协助母亲进行革命工作。
蔡畅之兄蔡和森,乃杰出革命战士,亦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之一,不幸36岁英勇捐躯。蔡畅常教导侄辈,铭记先辈革命精神。
她常让两孩子阅读前辈故事,抄录相关资料,并叮嘱他们铭记父母为革命英勇献身的事迹。
【奉献祖国】
蔡畅在孩子教育上,首要考量的是如何培育他们成为对国家有益的人才,期许他们日后学有所成,回馈祖国,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。
李特特求学时,中国革命尚未成功,她已思索未来建设祖国。鉴于中国科技落后且农业人才匮乏,在母亲建议下,她前往莫斯科学习农业。
回国后,她积极响应国家号召,赴北大荒专注农业,于农场辛勤耕耘三年。那时,儿子尚不满周岁,而当地生活条件极为艰苦。
北大荒时期物资短缺,李特特因营养不良断奶,又无补品可寻,只能喂孩子玉米糊糊。但孩子尚幼,难以消化,不久便生病了。
李特特心急如焚,满心难过,只得寻来一馒头,这是她所能找到的最营养之物。随后,她将馒头制成糊糊喂养孩子,希望为孩子增添些营养。
尽管条件艰苦,她仍未放弃,通过持续努力,地里的庄稼终于迎来花开果熟,收获满满。
1988年,李特特自农业科学院退休,半生辛劳终得闲暇,居于宽敞大宅,有保姆照料。但她未选安逸,反而踏上了一条更为繁忙的新旅程。
受母亲教诲,她铭记为革命捐躯的舅舅们,他们以沉重代价换取今日和平。念及此,她内心难安,无法坦然享受,总觉应有所行动。
尽管当前生活水平有所提升,但在中国全面实现小康前,部分地区人们仍面临贫困,这是不可避免的现实。
为此,她创立扶贫基金会,助力贫困地区修路、打井、建校,并资助孩童教育。初期资金迅速用尽,后续资金短缺时,她便四处募捐以筹集善款。
此后,这位曾受尊敬的退休干部过上了惹人非议的日子,四处奔波筹款,不论是政府还是爱心企业家,凡可能筹集到资金的对象,她都尽力联系。
退休后,她记了数十本电话簿,满载过往联系人。昔日亲近者,今惧其来电,因必是求资助之“化缘”请求。
然而,她并未因此感到丝毫悲伤,认为只要能对这些贫困者有所助益,自己的一切付出都是十分值得的。
【结语】
李特特虽生于国家和平之时,颇为幸运,但在父母教诲下,她不图安逸,始终勤勉工作,直至退休,都不断为人民奔波劳碌。
她将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祖国,全心全意,矢志不渝,这份奉献体现了她对国家深沉的爱与无尽的付出。
蔡畅与李富春同志的精心培育成就了这一切,他们身为革命先辈,不仅为国倾尽所有,还传承良好家风,激励子女投身革命,令人敬仰。
#百家说史迎新春#
上一篇:摆锤式人造板冲击试验机的技术规格

首页